Page 8 - 昆明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(正文26、27)
P. 8
昆明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2020年6月
1628 个村(社区)均配备了法律服务员,每年免 程,对涉疫困难企业要求司法鉴定机构和公证
费提供法律咨询 1万人次。拓展公证服务民生 机构积极支持,对确因疫情造成服务费用缴付
的领域。相继推出“绿色继承”、“温情遗嘱”等 困难的企业,尤其是受疫情影响较严重的小微
便民公证举措,特别是“互联网+公证”手机APP 企业缓收服务费用或减少、免除服务费用,切
“聚方便”的研发,实现了公证办理从“最多跑 实减轻负担。今年 1 至 5 月,共受理司法鉴定
一次”到“一次都不跑”的突破。推动律师惠企 案件 1.8 万件,减免缓收费用 2 万余元;受理公
便民。2019 年全市 383 家律师事务所 5681 名 证事项 6.9 万件,涉疫情案件 20 件,为企业融
执业律师积极参与涉法涉诉信访值班、法律志 资、经济困难群众减免公证费用1.9万余元。
愿者进社区、万人进千村帮万户、12355 青少年 二、存在的问题与不足
综合服务热线、昆明“五一·工人维权岗”等活 总体而言,昆明市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
动,共办理各类法律事务 10万余件。完善矛盾 设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,但同发达地区相比、
纠纷多元化解机制,建成市、县、乡、村四级的 与群众的现实需求对照,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
人民调解组织 1989个,加强诉调、检调、公调相 需要完善的地方,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互衔接、协调联动,推进人民调解参与信访问 (一)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分布不均,地域发
题化解试点,公证参与司法辅助事务实现诉 展不平衡。昆明市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主要集
前、诉中和执行阶段的全面覆盖。通过将人民 中在主城区,偏远、民族、贫困地区仍然是公共
调解作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, 法律服务的薄弱地带。目前,全市共有律师从
坚持和发展“枫桥经验”,探索新形势下预防化 业人员5432名,公证员151名,95%均集中在主
解矛盾纠纷的途径和方法,有效地减少了诉讼 城四区,部分县区律师从业人员严重不足,如
纠纷和恶性案事件的发生。今年 1 至 5 月,全 宜良县、寻甸县有律师 15 名,东川区 12 名,富
市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矛盾纠纷 1.74 万 民县仅 8名;除主城四区以外,各县(市)区公证
件,成功率 99.41%,涉及金额约 4.32 亿元,防止 员多的 5—6 人,少的 2—3 人;司法鉴定机构仅
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 24件,防止群体性上 有东川区和石林县各有一家。还需要因地制
访3件。 宜地配备有关人员和设施,提供必需的法律服
(七)助力疫情防控,实现法律服务“更实 务资源。
惠” (二)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运行管理机制有
疫情发生以来,组织专业服务人员全天候 待完善。公共法律服务是整合司法行政各项
值守,确保 12348 公共法律服务热线 7 天×24 小 业务职能,在法律产品内容和质量建设方面涉
时不间断服务。截至目前,12348 共接电 9804 及司法行政各业务部门,但在工作实践中,各
通,涉及疫情的咨询 49 件,专门针对企业和群 业务部门未将公共法律服务作为工作的一部
众在疫情防控措施以及合同履行、房屋租赁、 分统筹考虑,且目前公共法律服体系主要是在
劳动用工等方面的咨询,做好解惑释疑工作。 司法行政体制内运行,市、县两级各有关部门
市法律援助中心为农民工复工开辟法律援助 尚未形成合力,分散在政府部门、政法机关的
绿色通道,建立快速受理办案机制,实行容缺 法律资源尚未得到有效整合,未能形成跨部
办理制度,先行受理,事后补办。全市组建 19 门、跨级别的联动机制。另一方面,全市公共
个公益法律服务团、律师专业服务团的 1032 名 法律服务产品名录、服务质量标准、服务质量
律师深入企业开展法治宣传和法律咨询 781 评价和运行监督管理机制尚未建立,基层开展
次,提供法律意见建议 789 个。引导公证和鉴 工作时缺乏统一量化标准指引,不利于建设标
定机构出台“惠企”政策和服务,精简办证流 准化、科学化、精细化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。
— 7 —